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
最新!泰州市疾控中心发布5月泰州市重点传染病和健康风险提示↓↓↓
当前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仍在部分地区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五一”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和聚集性活动增多,同时春夏季是流感、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高发季节,为确保广大市民健康安全过节,5月份泰州主要健康风险提示如下:
一、新冠病毒感染
监测显示,我市4月份新冠病毒感染者报告率虽然处于低水平,但是近期哨点医院新冠病毒阳性检出数有所上升,需密切关注新冠疫情的传播和扩散风险,预计5月份我市新冠疫情的风险等级为中等偏低。风险管理建议:(1)加强对新冠的监测和分析,对发现的新型变异株和聚集性疫情,应及时开展应急处置。(2)符合条件的老年人群以及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应加强免疫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力。(3)公众应加强体育锻炼,做到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睡眠,居住环境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日常应保持勤洗手、用公筷、咳嗽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流行期间应坚持戴口罩、保持“一米线”,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二、手足口病
截止2023年4月,全市报告手足口病例数较前五年同期平均值相比有所降低。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及以下儿童多发。按照往年规律,4-6月份为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随着气温的升高,我市5月份手足口病的感染风险将逐步提升,预期我市5月份手足口病的感染风险为中等。风险管理建议:(1)以日常预防为主,开展卫生宣传,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衣被”;避免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不要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从而避免感染。(2)目前我国已有针对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可用于6月龄至5岁儿童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3)托幼机构等要加强晨检,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患病儿童;当出现聚集性疫情时,托幼机构应及时向属地疾控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告,属地疾控机构应主动加强监测,对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及时开展应急处置。
三、流感
至2023年4月,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百分比开始下降,北方省份持续呈下降趋势。我市4月份哨点医院报告流感样病例数与上月报告水平相比逐渐减少,随着天气转暖、感染后免疫人群增多以及卫生宣教工作的积极开展,近期我市流感活动水平将逐步走低,预计5月份我市流感疫情暴发的风险等级为低等。风险管理建议:(1)加强对学校、养老机构等人群聚集性场所流感的监测和分析,尽早发现疫情暴发的苗头,及时发现并处置。(2)公众需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出现流感样症状后或接触病人时要戴口罩。
四、水痘
至2023年4月,全市报告水痘病例数较去年同期出现下降趋势。近期各学校及托幼机构均已经积极宣传水痘减毒活疫苗接种且全市适龄儿童的水痘疫苗接种率正在稳步上升。现阶段我市各类学校处于正常教学状态,但易感人群聚集,仍有可能会出现聚集性疫情,预期5月份我市水痘暴发的风险为中等。风险管理建议:(1)相关部门开展水痘的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水痘的防控意识,积极引导水痘易感人群提高水痘疫苗的接种意愿。(2)水痘易感者建议到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预防接种单位预约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3)学校继续落实学生的健康监测,做好因病缺勤查因,及时上报疫情,并做好病例隔离管理、环境通风消毒等各项处置工作。
五、食物中毒
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食物腐败变质引起的腹泻病例数会有所上升,伴随五一长假到来,外出旅游等人员聚餐增多,以微生物感染为主的食源性疾病发病将会明显增加,同时5月份雨季将至,各种野生菌大量生长,每年自采误食毒蘑菇事件也时有发生,综合判断食源性疾病风险等级为中等。风险管理建议:(1)加强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针对性开展有毒植物及毒蘑菇的健康教育。(2)应加强对集体食堂、饮食服务单位的卫生指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引导其掌握正确的食品烹饪、加工和储存方法,预防相关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需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群的食品安全监管。
五一假期健康风险提示
作为2023年春节后首个长假,五一假期的热度急速上升,但出行期间健康风险需给予必要的关注。风险管理建议:(1)提前了解目的地官方网站发布的相关疫情信息,如果当地有疫情流行时,应尽量避免前往或错时前往目的地。(2)外出就餐时,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物,不采集、不食用不明野生菌及野生植物。(3)花粉过敏者减少外出,出门戴口罩,避免戴隐形眼镜,回家后及时换衣服,清洗脸部、鼻腔以及其他皮肤暴露部位,花粉过敏症状严重者要及时就医。(4)野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驱避剂等;及时检查身体表面和衣物上有无蜱虫附着,一旦发现有蜱附着在皮肤上,应尽快清除,可用酒精喷涂在蜱身上,用镊子取出,不要生拉硬拽,必要时向医务人员咨询。(5)外出归来后,应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时,尽快到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医护人员旅行史和蚊媒叮咬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