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
五、朱勋与洪亮吉 《杂考》中写道:“嘉庆四年八月,洪亮吉上书言事得罪嘉庆皇帝被充军流放伊犁。九月途经陕西,因为经济拮据,曾得到时为同州知府朱勋的接济。” 以上《杂考》中的:“时为同州知府朱勋的接济"又错了。 嘉庆三年四月朱勋理粮台有功,调任西安知府,早已不是同州知府了。《江苏通志、靖江征访稿》、《靖江县志》等史料中都有描述。《洪北江先生年谱》中也有此事记載:“西安守朱君勋寄至赆金金二百两,至沙井驿。”也说朱勋是西安守(即西安知府)。洪亮吉发配伊犁,途经西安时,朱勋外出未遇。朱勋后将赆金寄至洪必经之地,甘肃沙井驿,接济洪亮吉。 这么多的资料,都写当时朱勋任西安知府,高先生应该是看过的,为什么还是又一次将朱勋的职务搞错了? 《杂考》中还对光绪五年《靖江县志.流寓》中所说:洪亮吉与朱勋的侄儿朱基纯关系好,有交往,及洪亮吉曾游历靖江的说法提出质疑。 《杂考》中写道:“但是查《洪北江年谱》及洪亮吉诗文,未见其与朱基纯交往及游历靖江的记载。这大概是靖江历史上的又一则姑妄言之”。 这里的高先生又犯了以前多次犯过了的错误:前后自相矛盾。《杂考》前面说洪亮吉沿夏仕港新开河入城,后面却说洪亮吉没有游历过靖江。 读者请看:《杂考》中引用了一首载于洪亮吉的《更生斋诗续集》,嘉庆十三年三月,洪亮吉去南通游赏,归途经靖江斜桥入城所写的一首诗,题作《靖江斜桥镇外一路沿新开河入城即柬朱方伯(勋)》。诗题后有作者自注:河为方伯(淸代称布政使为方伯)居里时创开。项联后也注:两岸积土甚高,皆浚河时所堆也。接着高先生在《杂考》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洪亮吉所的到的这条河当是夏仕港。” 这些都清楚明白地表明了洪亮吉乘船沿新开河即夏仕港入靖江城拜会朱勋。但是高先生《杂考》后面却又写洪亮吉的诗文中没有游历靖江的记载。 高峰的历史研究,逻辑混乱到如此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嘉庆十四年开始筹备编修,朱勋主修,朱基纯等纂修的《资善堂朱氏支谱》中也留下了洪亮吉在靖江游览和朱基纯与其交往的记述。其时为洪亮吉嘉庆十三年三月游览靖江次年之事。 《挹翠轩》是资善堂朱氏家族载入家谱的六处园林之一。 据嘉庆年《资善堂朱氏支谱、园林篇》:“挹翠轩,在康莊桥之东北,澹庵公建。杂植竹木,桃花尤胜,开时爛熳如锦。洪稚存先生赠一联云:‘一院绿天栽竹地,滿身红雨折花人’。” 根椐洪亮吉途经斜桥镇入城诗,洪亮吉游此园时为嘉庆十三年,正值阳春三月,挹翠轩内,桃花盛开,爛熳如锦,洪稚存先生直接面对此景,才能得此身临其境之佳联。朱基纯陪同游览,录下此联。朱基纯为嘉庆《资善堂朱氏支谱》纂修之一,将此联辑入《资善堂朱氏支谱.园林篇》之中,方能保存至今。 嘉庆谱中还有朱基纯记述,朱勋请洪亮吉对清兵部尚书秦承恩于朱勋官咸宁时,为朱基纯之父朱照所写《镜江公传》,作部分调整。 以上史料已足可证明洪亮吉不但到过靖江游览,而且与朱基纯确有交往。 这里,我们奉劝高峰先生,在没有掌握真实可靠史料的情况下,请不要对《靖江县志》等史志指手划脚为宜。
附洪亮吉简介: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歙县。
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