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111|回复: 0

从世界上交通最安全的国家看靖江交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6-9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会员注册

×
       世界上交通最安全的国家在哪?统计资料显示是瑞典.
  瑞典全国人口仅有883万,却拥有470万辆汽车,平均不到2人就有一辆车。车虽多,公路上却秩序井然,万车死亡率更是低到0.79(我国的万车死亡率为9)。近50年来,瑞典死亡人数达10人以上的交通安全事故平均每年不足1次。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偶然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道理放在交通上最恰当不过了。白天行车开大灯;骑自行车要带头盔;小学生每学期上20课时的交通安全课;学员通过率达不到75%驾校就面临关闭。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公路上不发生任何一起死亡和重伤事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世界上交通最安全的国家——瑞典“以人为先”的交通经验,希望能给交通管理者和所有交通参与者一些启示.
   
   白天行车也要开大灯



    一走出哥德堡Landvetter国际机场,就会被眼前的奇观所吸引:烈日当空,所有的汽车却都开着大灯。白天行车开大灯,早在1977年在瑞典就作为法令开始实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同为北欧国家芬兰的交通安全研究人员发现:汽车在
白天打开大灯,
可以减少交通事故。这一研究成果马上被瑞典引进并列入交通法规之中。“白天行车打开大灯,并不是为了满足照明的需要,而是为了使其他行人和机动车司机能尽早看见自己的车,使对方尽早做准备,以确保安全。”
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的专家认为,人的眼睛对晃动的灯光特别敏感。车辆白天开灯行驶,可以使处在远距离或拐弯、上下坡处的行人很容易看到,特别是雨天、雪天效果更明显
瑞典的交通法规定,机动车的前灯必须与起动装置相连,因而无论昼夜只要车一发动,灯就自动打开,醒目地告诉别人“车辆在行驶中”。自从实行这项措施后,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瑞典在交通安全治理中,对“车”的管理非常特殊。除了开大灯,为了防止机动车的机件失灵引起车祸,瑞典交通法规定,凡行驶2年以上的车,必须年年进行车检。若查出机件损坏,停止使用。在公路上还时而抽查,发现没按时车检的车,勒令停车,而且还要被罚款。



  市区信号灯一般只有两米高



  和中国一样,瑞典也使用国际通用的交通规则和信号。但这里的信号灯一般只有两米高,行人和驾车者无须仰视而行,重要路口在同一方向设立四个信号灯,不管从哪个角度都一目了然。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我们还能看到大街上安装了先进的电视自动交通信号机,它能统计有多少行人在人行道上等候,当行人够数时,就自动改变信号,禁止车辆通行并放行行人。瑞典交通安全规划的重点放在降低车辆的行车风险上,加强车辆的行车速度管理:高速公路限速110公里,普通公路70公里,市区街道50公里,幼儿园、学校、市中心等特定地区30公里。为了达到限速的目的,高速公路上设有自动监测器,不管是谁,超过限速,一律受罚。在这方面一件人人皆知的事件是,1994年10月,瑞典警察总监艾里克松因在斯德哥尔摩一所幼儿园前超速行驶被警察抓住,不仅当场被罚款,而且事后又在“执法者应严办”的舆论压力下丢了官。酒后开车在瑞典可能面临牢狱之灾。从1990年起,瑞典把司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限制由0.05%降到0.02%(我国的酒后驾车标准是0.2%)。交警在路上设点,随时用测试器检查司机。若查出超过酒精含量,重者坐牢两年,轻者被扣留驾驶证一年。所以驾车外出的人,即便参加招待会和盛宴,也不敢喝酒。

  此外,早在1975年,瑞典就出台了汽车前排乘客强制佩带安全带的政策,1996年又出台了车辆后排乘客强制佩带安全带的规定,1988年出台了儿童乘车时必须使用儿童座椅或缓冲椅垫的规定。当今,瑞典正在广泛与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推广使用面朝后的儿童乘车座椅,同时说服汽车厂家设计时就考虑这一点。



  学生每学期有20课时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学习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不同的是,我们的强制交通安全教育主要针对司机,而瑞典则注重全体公民的教育。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汽车安全专员Anders Lie告诉我们,他们经常通过以往发生的车祸案例,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小学生每学期要接受20个课时的交通安全知识教育。瑞典交通安全专家经常提到“交通文化”这个词。他们认为,如果车、路、人这三者相互关系是对抗、冲突的,交通安全就差,车祸就多。反之,如果三者相互关系融洽、协调,车祸就少。现在瑞典一切有关交通安全的法规、技术措施、理论研究、文化宣传都建立在对这个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和我国一样,瑞典的交通法规中有一条“在人行横道线处,车辆要让行人”,而在驾驶教材中有一条“车辆在人行横道线处让行人时,最好与人行横道线保持一个车位的距离,让行人更安心地通过”,后一条不是法规而属于交通文化,它对前一条法规起了保证和完善的作用。此外,交通文化还能解决一些交通法规无法纳入的问题。例如在驾驶教材中有一条,“下雨天车辆驶过行人或自行车附近时,应减速,避免将路上的水溅到他们的身上,分散双方的安全注意力。”在瑞典,考驾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在这个国家并不强制要求通过在驾校学习才能取得驾照。这里路考前要驾车到人工冰场去转一圈,在冰上快速行驶,考官突然下令急刹车,看考生能不能立即稳住车身。“有人考了10多次,花费数千克朗才拿到驾驶证。”在瑞典开餐馆的青田人林先生告诉我们,路考时,考官告诉他,并线时他看后视镜的动作不明显,这样容易漏掉死角,可能发生预料不到的交通事故,考试不能通过。1993年,考虑到许多年轻人无照驾驶车辆发生事故,瑞典把考驾照最低年龄由18岁下调到16岁。学驾驶的人要有两年的实习期,若其间发生事故,驾驶证要被收回,还要重新学驾驶。如果驾校的学员通过率达不到75%的,政府就可以关闭它。



  零伤亡是瑞典交通安全目标



  近年来,瑞典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都不足400人。瑞典冬季漫长,驾驶条件恶劣,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这和瑞典各个领域内都形成了一种安全的社会意识有关。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从1997年起就推动了一个新的交通理念的产生:零伤亡。其目标是在公路上不发生任何一起死亡和重伤事故。瑞典的交通部门承认很难达此目标,但是它可以激起社会对道路安全的重新认识,以便引起人们对人类所犯错误的关注。在采取的措施方面,重点领域从增强交通参与者的意识扩大到道路的安全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车辆的安全性设计,使得道路和车辆更加安全可靠。根据零伤亡的长期目标,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制定了具体措施,包括进行道路中心隔离栏的建设,解决车辆迎面碰撞的问题;对大型运输企业强制执行冬季使用防滑轮胎等等。在11条具体措施中,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规范自行车骑车安全,开展了自行车带头盔专项整治。所以在瑞典的大街小巷,骑自行车的人绝大多数都戴着自行车运动头盔。“零伤亡”之父克拉斯·廷瓦尔说:“我们已经不能接受一个仅仅由于犯了驾驶错误就要用死亡和终身痛苦来惩罚我们的交通系统。”至于汽车制造商,零伤亡也要求他们加强安全工作中的合作。萨博推出了诸如酒精测试仪等汽车配件,以便完善其汽车的安全系统。而沃尔沃则于2000年设立了一个安全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安全系统的研发。沃尔沃还专门成立了一个交通事故调查部门,一旦某处出了事故,他们往往比交警和救护车反应还快,迅速奔赴现场,全面调查事故原因,然后把事故原因、现场的情况、人员伤亡情况和汽车损坏程度输入电脑,厂家利用储存的数据改进汽车的质量,制造出更安全的汽车。由零伤亡计划延伸出的瑞典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认为交通参与者应该并且能够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发自内心地承担道路使用责任,严格遵守交通法规。
新靖江论坛内发表的信息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发布信息请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新靖江论坛联系删除!
公众号:靖阅网、新靖江论坛(www.jjsbbs.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